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:深化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 奋力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
来源:国家卫计委官网
|
作者:pmo2c4ac4
|
发布时间: 2017-08-18
|
9658 次浏览
|
分享到:
一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。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,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,农村、基层和边远地区相对匮乏,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去了城市三级医院,造成城市大医院“战时状态”、人满为患,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萎缩,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佳效益,也影响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,推高了医疗费用,加重了患者负担。分级诊疗制度是优化就医秩序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,事关整个医改成败。要按照“群众自愿、基层首诊、政策引导、创新机制”的原则,积极有序推进,形成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的就医新秩序。建立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,目的是保基本,关键要强基层,保障在建机制,是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改革的拓展深化。要多措并举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、财力物力投向基层、优惠政策倾斜基层,促进基层“软件”和“硬件”“双提升”,卫生工作重心和优质医疗资源“双下沉”。当前要重点做到两手抓。一手抓医疗联合体建设。这是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调整,发挥大型公立医院辐射带动作用、下沉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。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破除行政区划、医保支付、人事管理、财政投入等壁垒,探索建立城市医疗集团、县域医疗共同体、区域专科联盟、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。要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,充分调动中央、地方、军队、社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。今年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,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,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,为居民提供一体化、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。一手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贴近群众、贴近家庭、贴近基层的优势,既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,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“窗口”。一些地方实践证明,这项制度建设对缓解看病难、看病贵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。要优先覆盖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儿童、残疾人等人群,以及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。签约服务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,加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接,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。要完善签约服务筹资、支付和分配机制,调动医务人员签约服务的积极性。今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覆盖85%以上地市,2018年初步搭建起分级诊疗的制度框架。 二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。深化各级各类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目标,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。这也是破解当前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中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经过60多年的发展,我国建立了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。目前,公立医院数量超过了1.3万家,承担着国家应急救援、危重疑难杂症诊疗、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以及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水平等重大任务,在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。改革公立医院,不是要削弱其地位和作用,而是要提升公立医院治理能力和水平,促进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、医学科技进步以及专业结构和组织分工日趋复杂的新形势,更好地满足人们渴望获得更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新期待。